市场周报 | 震荡分化中显韧性,下周布局政策与业绩双主线
A股4000点拉锯后的跳水、港股的强弱分化、美股科技股的回调,看似孤立的市场表现,背后却有着一致的定价逻辑——在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、国内政策托底的背景下,资金正在向“确定性”集中。对于进阶投资者而言,穿透波动表象,把握核心变量的变化趋势,才是应对震荡市的关键。
A股4000点拉锯后的跳水、港股的强弱分化、美股科技股的回调,看似孤立的市场表现,背后却有着一致的定价逻辑——在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、国内政策托底的背景下,资金正在向“确定性”集中。对于进阶投资者而言,穿透波动表象,把握核心变量的变化趋势,才是应对震荡市的关键。
A股4000点拉锯后的跳水、港股的强弱分化、美股科技股的回调,看似孤立的市场表现,背后却有着一致的定价逻辑——在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、国内政策托底的背景下,资金正在向“确定性”集中。对于进阶投资者而言,穿透波动表象,把握核心变量的变化趋势,才是应对震荡市的关键。
A股4000点拉锯后的跳水、港股的强弱分化、美股科技股的回调,看似孤立的市场表现,背后却有着一致的定价逻辑——在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、国内政策托底的背景下,资金正在向“确定性”集中。对于进阶投资者而言,穿透波动表象,把握核心变量的变化趋势,才是应对震荡市的关键。
复盘、等待、学习,这三件事构成了成熟股民的日常,也是盈利的基础。复盘是对过往操作的审视与总结,每天收盘后梳理行情走势、操作决策,分析盈利与亏损的原因,才能不断优化交易体系,避免重复踩坑;等待是对机会的敬畏,市场多数时间无明显机会,盲目操作只会消耗成本,唯有耐心
在股市里摸爬滚打的朋友,对MACD指标肯定不陌生,不少人把它当“老伙计”,用它看趋势、找买卖点。但时间长了也发现,这“老伙计”有时不太给力——行情都走了一半,它的信号才姗姗来迟,等反应过来想进场,可能已经错过一波;要是碰到震荡市,更是信号乱跳,跟着操作很容易“
最近市场持续震荡,不少投资者开始寻找“避风港”,有一类资产却表现稳健——高分红的红利策略。红利策略因其稳定的现金流回报,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那么,什么是红利策略?它为何能在震荡市中表现稳健?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参与?桑尼今天就来给大家简单聊一聊。
最近打开行情软件,估计不少股民都有点恍惚:沪指刚摸到4000点就回落,11月14日直接收在3990.49点,跌了0.97%,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出现小幅回调了。而翻看历史数据就会发现,下周一周二的市场走势,很可能要上演咱们都熟悉的“老剧本”——不是突然的暴涨暴跌
炒股久了的朋友,最近大概率会有这种切身感受:市场就像夏末初秋的天气,白天还残留着几分燥热,早晚却透着丝丝凉意。上半年那种“闭眼买都能赚”的全民追热点行情早已不复存在,大盘指数在区间内反复拉锯,没有明确的涨跌趋势;但偶尔又会有芯片、电池这类热门赛道突然爆发,留着
最近A股来回震荡,身边不少股民朋友都慌了神: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拉锯,板块轮动快得像"翻书",今天涨的明天就回调,刚解套的股票又被套住,不少人跑来问我:这市场是不是要凉了?后续还能有行情吗?
打开行情软件,上证指数又在4000点附近晃悠了,今天最高冲到4024点,最低探到3991点,收盘微微跌了0.39%,这种不上不下的拉锯战,估计不少朋友都看麻了。
当A股在4000点附近反复震荡,不少投资者盯着日线的涨跌慌了神——有人把回调当熊市信号,匆匆割肉离场;有人被短期波动裹挟,频繁切换仓位;还有人看着账户浮亏,开始怀疑“牛市是否还在”。但回望A股30年历程,一个清晰的规律早已浮现:4000点以下从不是风险的终点,
还记得我第一次买股票的情景:盯着红绿绿的屏幕,手心里全是汗,买了怕跌,不买又怕错过。结果闭着眼睛随便买了一只,三天亏了800块钱,心疼得我半个月没睡好觉。
今天是2025年10月31日,嗨!大家好!我是人到中年不得已,保温瓶里泡枸杞的(小猴论市)的猴哥,猴哥专注于盘面分享,盘后提供市场盘点。谁人不识猴哥,莫愁股路无知己。单篇点赞过1000赞或阅读过10000,本将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沟渠!手机有电的朋友,没有你们
于是,我们倾尽所有努力去做到前者。我们设置严格的止损,我们坚决执行纪律。但当亏损一次又一次地被“截断”,一个更深层次的恐惧开始浮现:
前几天在券商营业部碰到老杨,他蹲在门口抽烟,手里攥着手机,屏幕上是满屏的亏损截图——上周他满仓追了一只热门股,结果当天就跌停,接下来三天又连跌15%,不到一周亏掉了半年工资。“我就想赌一把,要是涨了就能回本,哪想到……”他的话里满是懊悔。
指数方面,上证指数周五大幅下跌,一周累计跌幅为1.47%,最新报3839.76点。深证成指下跌4.99%,创业板指下跌5.71%,科创50指数大跌6.16%。
买基金时,不少人都抱着“赚10%就跑”的想法,觉得落袋为安最稳妥。但数据不会说谎:2019-2023年,投资者平均在基金盈利15%时卖出,而那些持有至30%的人,最终收益比止盈过早的人高出87%。
最近打开基金APP,不少人都犯了愁:刚加仓科技基就遇上回调,割肉换成债基又错过反弹,折腾半个月不仅没赚钱,手续费还搭进去不少。后台天天有粉丝问:“市场上蹿下跳的,到底该买啥基金?”
“早盘追高亏了3个点,等割肉又反弹了”——这是散户老张昨天的操作日记,也是震荡市中无数投资者的日常。9月25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后震荡翻红,尾盘却因北向资金小幅流出再度走弱,这种“反复拉扯”的走势,让不少人对明日行情更犯迷糊。
面对基金投资,投资者常常面临一个核心抉择:是选择定期定额投资(定投),还是看准时机一次性购买?这两种方式并非简单的孰优孰劣,而是适用于不同场景、不同目标的投资工具。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,是构建基金投资策略的第一步。